4月28日,在上海地铁上,一名男子因坐在地铁爱心座位上,被一名孕妇要求让座。由于孕妇态度过于强烈,引起网友广泛争议。事件报道后,上海地铁回应称,地铁呼吁乘客主动为老人、年轻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婴儿让座,但不能强迫其他乘客让座。
视频截图
在这方面,一些网民说:“你不能坐在其他地方,但你必须坐在爱的座位上。”“爱的座位应该考虑让步,这是《纽约时报》的悲哀。”一些网民说,“这完全是道德绑架。”“让步是爱,不让步是责任。”“如果这个人也很累,不让座位是合理的,没有法律规定爱的座位必须让座位坐下来。”
一
近年来,关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否应该让座的争论屡见不鲜,人们从最初的愤慨和争吵逐渐达成共识——让是感情,不让是责任。然而,这一事件可以再次引发大量讨论,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爱心座位”的特殊位置。
“爱心座”,一个“专”字就能清晰地展现出它的差异。
一般又称“优先座位”、“老、弱、病、残、孕座”,“爱座”是指交通部门特别为有需要的乘客(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婴儿、行动不便等)划定的座位。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车,“爱座”明显不同于普通座位,“爱座”让座不能等同于普通座位让座。
如果普通座位上的乘客是否需要向“老、弱、病、残、孕”群体让座,还在道德讨论的范围内,那么身体健康的普通人在“爱心座位”上向弱势群体让座,不是感情,而是责任。
二
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难看出,设立“老、弱、病、残、孕”爱心座位有明确的法律要求,是公共交通主体履行公共交通服务和管理职责的具体措施。换句话说,爱心座位是一个“法定座位”。
比如《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列车内设置老、弱、病、残、孕、携带婴幼儿的乘客座位;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汽车、电车客运管理办法》(已废止),规定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和禁烟标志。
在新闻发生地上海,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上海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提到,老年人、年轻人、疾病、残疾人、孕妇和婴儿优先上下车,其他乘客应主动让座。
地铁工作人员为特殊乘客提供帮助/来自网络
虽然没有法律规定明确规定“爱心座位”必须交给特定群体,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但如果任何人都能坐在“爱心座位”上,那么如何反映一个“特殊”的词呢?设立“爱心座位”的意义是什么?
“老、弱、病、残、孕”群体本身受身体状况影响,行动相对缓慢。在人流高峰时期,“抢”一个座位比普通乘客困难得多。如果“爱心座位”仍然遵循先到先得、不让步的原则,那么它将成为一排没有实际价值的装饰品。
三
诚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法律确实没有明确的描述“让座老弱病残是法律义务”和“爱心座位不得随意占用”。然而,“爱心座位”不应该总是在爱情或责任之间找借口。
“爱心座位”的设立不应该成为一个好看的花头,没有“爱”的名字,但没有“执行”的力量。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爱心座位”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必须制定和引入更具体的管理和使用方法,加强对“爱心座位”意义的宣传,使公众更准确地理解“爱心座位”的意义和价值。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帆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