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一个跃马扬鞭的地方:看看朔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3-05-02 21:33:59  浏览次数:9

看看朔州

朔州,历史悠久,文化脉络清晰,文明进程从未间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民族杂居交融的人文沃土;边塞军事文化特征鲜明的地理环境;人民既有自幼习骑射的尚武传统,又有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特质;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亦影响深远。这些特色共同构成了朔州历史文化熠熠生辉的亮点。

典型的民族融合文化

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的塞上,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往来、徙居的重要基地,是北方游牧文化同中原农耕文化交汇融合的熔炉。

1、频繁的民族交往与交流

朔州自古宜农宜牧,是多民族聚居的乐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此一时,为中原汉族所居;彼一时,为北地民族游牧。各民族间,或和睦相处,或金戈铁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兴衰交替的历史剧。夏为熏鬻,商为土方,西周为猃狁,春秋为戎狄,战国为楼烦所居。赵武灵王向北开扩疆土,破林胡、楼烦。从秦统一到汉初,匈奴强盛,大量掳掠汉人至大漠。至汉武帝强盛,曾从关中大量移民。东汉晚期,中原大乱,无暇顾及边塞,北部匈奴、鲜卑、乌桓南迁占据朔州地区。之后的魏晋和北朝,朔州地区仍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共同活动的区域。隋唐与突厥往来,唐末沙陀族来此定居,北宋时契丹占领,女真崛起后继为统治者。元为蒙古族,清为满族占据。其间,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有进有退,杂居共处,互通婚姻,彼此融合,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或往来、或互市,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每当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占据朔州地区,总会将本族的民众迁来。当他们被另外的北方游牧民族代替,或是被中原汉族收复,一方面他们大部会留居,另一方面,新的主人又会将其族民,或从北方,或从中原迁徙到朔州地区来。留在当地的各个民族,大都融化成为汉人了。

众多的少数民族名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肇创一方文化。千百年来朔州大地孕育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名人。

刘蠡升(?—535),山胡(稽胡)族,北魏孝昌元年(525)在云阳谷(今右玉县城东北35里)聚众起义,自称天子,改元神嘉,设置百官,坚持斗争11年。

尔朱羽健,契胡族,尔朱荣之高祖,北秀容(今朔城区北)人。登国初为领民酋长,论功拜散骑常侍。

尔朱代勤,尔朱荣之祖父。因功免除一百年的赋税,授立义将军。

尔朱新兴,尔朱荣之父。家世豪强,财物丰盈,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物资粮草,助禆军用。

尔朱荣(493—530),早年,袭父爵为第一领民酋长。后招兵买马,力量发展壮大,北魏统治者笼络他镇压农民起义。尔朱荣于乱世中南征北战,得以挟帝自重、权倾天下。最终为魏庄帝所杀。

厍狄干,鲜卑族,善无人。北魏正光初年,拜任将军。后以军主身份随尔朱荣入洛。死后,赠封为假黄钺太宰,谥为景烈。

厍狄士文,鲜卑族,善无人。隋文帝授他开府仪同三司,封湖陂县(今江西境内)子,寻拜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刺史。

乞伏慧,鲜卑族,马邑人。北齐文襄帝时为行台左丞,加封荡寇将军,累迁右卫将军、太仆卿,封宜民郡(今河南境内)王。

尉迟恭(585—658),鲜卑族,善阳人。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鄂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谥曰忠武,陪葬于昭陵。

窥 基(632—682),尉迟恭之从子。为唐玄奘嫡传弟子。

李克用(856—908),西突厥沙陀部人,出生于神武川之新城。为后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子李存勖建后唐,追谥克用为武皇帝。

李存勖(885—926),李克用长子,状貌雄伟,勇武过人。于公元923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李嗣源(886—933),李克用养子,沙陀族,应州(今应县)人。为五代十国时期比较开明的皇帝,他改革后唐弊政,有“小康皇帝”之誉。

米 信(927—994),奚族,山阴米家岭人。少勇猛,善骑射。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心腹,死后,赠官横海军节度使。

此外,还有契胡族乙速孤佛保、唐括迪剌部族杨沃衍等名人。

众多的少数民族文物古迹

朔州诸多的文物古迹,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朔州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也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有力证据。

1986—1987年,在今平鲁井坪南梁一带发掘墓葬二百余座,大部分为春秋至战国时期,族属为北狄和林胡、楼烦。出土的夹砂单耳陶罐、“丁”字形骨器、玉石串珠等器物,都有着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

在平朔生活区发掘的大批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有不少器物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

在朔城区东邵庄村等地出土的夹砂陶腹、铜腹、铜腰牌饰和骨器,均有明显的游牧民族器形特征。

朔城区北关出土的北朝画像砖,上面的出行、狩猎、舞伎等图案是北方和中原两种文化兼容并蓄的风格,其墓葬不知属于哪个民族。

特别是北魏千佛石塔、应县木塔、崇福寺、鄂国公庙等更是少数民族所遗留的重要文物。

多民族的文化特色

朔州,是多民族在此融合的地区,故而文化亦具有多民族的特色。

在当地的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穿戴“毛鞋”、“狐帽”、“羔皮帽”、“白茬皮裤”、“白茬皮袄”;饮食上虽以杂粮为主食,但肉食、奶食亦很普遍,嗜饮砖茶,人们喜欢吃“盐煎羊肉”、“涮锅子”,喜欢煮浓茶、喝羊汤、饮烈酒;房舍多住窑洞;男女老幼善乘骑,出行多以马代步;这种风土人情与游牧民族风俗习惯颇有相同之处。

在当地的汉姓中,仍保留有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古姓。如春秋时期的戎、安、米、狄等,秦汉时期的党、单等,北魏时期的元(“拓跋”改为“元”)、蔚(“尉迟”改为“蔚”或“尉”)、穆(“丘穆陵”改为“穆”)、艾、郎(“叱奴”改为“狼”,后又改为“郎”),明代麻、贴、丁(“获独步丁”改为“丁”),清代的金(清开国以“爱新觉罗”为姓,“爱新”满语为“金”意,故后又改姓“金”)、罗(取“爱新觉罗”之“罗”)、洪(改“爱新觉罗”为“洪”)、荣、富(“富察氏”改为“富”)等。

在当地的语言方面,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如蒙语“嘎渣子”(指不走正道,干坏事的人)、“忽辣盖”(指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人)、“圐圙”(指四周用篱笆围起来的地方)、“不浪”(指木棒),满语“啃哪个呀(去哪里的意思)”等方言的流传。

典型的边塞军事文化

战略重地

从地理位置来看,内长城南称塞内,外长城北称塞外,内外长城之间称塞上,朔州位处塞上,正好是在内外长城的包围之中。内长城上有依靠地理天险修筑的易守难攻的雁门、宁武、偏头外三关,外长城上有著名的出塞西口——杀虎口。过雁门关,经朔州地区,出杀虎口,既为南北通商大道,又为重要的南北军事要路。

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原王朝最大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而朔州正处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之要冲,同时这里也是中原王朝出击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基地。北方游牧民族如攻克朔州,可南下威胁山西乃至全国。对中原王朝来说,则可以出朔州,直接征服大漠一带的游牧民族。故而朔州确系京都藩卫、三晋门户、全晋巨防,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世人关注。

军事设施遗存

朔州,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争战的大舞台。而今遗存的巍巍长城,险要的关隘,残破的城堡,圮废的烽台,仍不失当年壁垒森严的气势。

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内长城大部分在忻州和朔州两市交界沿线一带,外长城在今山西与内蒙古交界沿线一带。内长城黄土、石块、砖块相间连接,以凭险守关为主。长城线上每隔100—800米筑有墙台或敌楼,附近建屯军城堡,士卒平时屯田,战时出征。外长城主要为黄土夯筑墙体,以守边墙为主。

不管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把朔州地区当作稳固统治、扩展疆域的前沿,竭力修筑关隘作为防御工事。

长城沿线的诸多城堡,也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旧广武城是雁门关下的重要城堡,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杨业曾在此与辽兵大战。新广武城比旧广武城地势更为险要,更有利于作战,明代在此设重兵把守。利民堡在明代与神池、八角及今五寨三岔堡,合称“四城堡”,是防御瓦剌、鞑靼的军事要地。今六县区的各个大村在过去几乎都有堡寨,而今右玉县更是城堡众多,烽堠林立,被誉为“中国古堡之乡”。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堡就有三十多座。右玉古堡大多建于明代,是明代大同镇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朔州境内的烽火台星罗棋布,绵延不断,伸向各哨所据点。从明《大同府志》记载可知,大同府境内共有烽火台三百三十座,其中属今朔州地区的有九十六座。《朔州志》载:在朔州境内,属大边墩有九座,二边墩有二十七座,腹里墩有二十八座,计六十四座。

著名的古战场

2000多年的朔州历史是一部民族战争史。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林胡、楼烦与李牧守边退匈奴,西汉马邑之争、马邑之谋,东汉与南匈奴马邑大战,前秦灭代之战,北魏太武帝大破柔然与尔朱荣起兵,隋代李充马邑破突厥,唐代李靖出马邑大破突厥与石雄出马邑大破回鹘,五代后晋朔州军民抗割让与契丹屠城,北宋杨家将抗辽,金军亡辽于朔州,金代蒙古军占领朔州与吴僧哥、杨沃衍抗蒙斗争,明代右卫保卫战,清代抗粮反薙发斗争等等诸多的“重头戏”曾在朔州大地上演。特别是黄瓜堆和金沙滩更是扬名天下的古战场。

北齐天保五年(554)三月,高洋于黄瓜堆(又称神堆、黄花梁,位于今怀仁、应县、山阴3县交界处)大破柔然。武后垂拱三年(687)八月,突厥寇朔州(今朔城区),武后以黑齿常之于黄瓜堆大破突厥。唐景福元年(892)八月,李克用于黄瓜堆大破李匡威与赫连铎。

北宋雍熙三年(986)七月,杨业护送云、应、寰、朔四州民众南徙,率军与辽军激战,即民间广为传说的“金沙滩大战”。“金沙滩大战”史书本无其说,其名称源于《血战金沙滩》、《告御状》等传统剧目及评书节目。其实金沙滩是泛指今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及应县、怀仁一带绵延广阔的沙碛之地。当时,“金沙滩大战”的主战场,是在今朔城区的南部。

尚武的传统

朔州为历代民族战争的拉锯地带,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当地居民便自幼习骑射,人人习武,个个强悍。一则为了自卫,二则为了参战。

史书对朔州人尚武的传统亦多有记载:

《汉书·地理志》载: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

《隋书·地理志》载:前代称冀、幽之士钝如椎,盖取此焉。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离石、雁门、马邑……皆连接边郡,习尚与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

《大明一统志·应州》载:质直朴野,俗尚武艺,风声气息,自昔而然。

《山西通志·风土记》载:并州北有代、朔,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右玉,人习战斗,忠勇素具。朔州,其民敬老慈幼,节用恭俭,勤于耕耘,务于牧养。平鲁,习尚勇敢,有朴直风。

《朔平府志·方舆志》载:平鲁,习尚勇敢,以武职起家。

右玉《旧志辑录·风俗》载:明初设卫,逼邻冲塞,边警日至,人习战斗,世出名将,忠勇素具。

众多的将帅

朔州居边陲要害,是历代兵事多发之地。特定的地理,频繁的战事,无数勇猛多谋的将帅应运而生。自汉,经魏晋、北朝、隋、唐、辽、金、元,至明清,驰名全国的将帅有数十名,在二十五史中有传记的和其它文献资料有记载的约200余人。真可谓“山东丞相山西将,山西将数朔州多”。

张辽、尔朱荣、尔朱兆、尔朱世承、尔朱世弼、尔朱天光、厍狄干、高市贵、高阿那肱、尉迟恭、刘武周、苑君璋、高满政、李克用、李克让、李克脩、周德威、李存勖、安重荣、杜重威、郭崇、周密、周广、党进、米信、杨沃衍、郭志全、孙详、李宏、李瑾、刘铠、李梅、鲍崇德、麻贵、鲍承先、麻振扬、麻振汉、鲍敬等均为朔州籍著名将帅。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朔州,因系边塞军事重地,有浓烈的军事气氛,经常有南来北往的拉锯战,故而造就了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遭到朔州军民的坚决抵制。后晋天福二年(937),应州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耻臣契丹,率军南归。辽会同四年(941)六月,契丹振武军(置于朔州)节度副使赵崇赶走了节度使耶律画里(一说刘山),献朔州归附后晋。耶律德光令宣徽使袅古只带兵围攻朔州。朔州军民誓死抵抗,耶律德光曾叹息说:“想不到汉族人这样难对付!”

金军占领朔州地区后,由于粘罕(宗翰)集团的残暴,天会五年(1127)应州(今应县)便暴发了震惊朝廷的反暴大起义,金将突哈速以10万精兵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金崇庆二年(1213),蒙古军攻占了西京(今大同),应州亦破,朔州、武州不守,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蒙古军马的蹂躏和践踏。是年,金顺义军节度使吴僧哥从蒙军手中夺回朔州。贞祐三年(1215)十二月,金宣宗令吴僧哥率朔州地区军民9万余口南迁,吴僧哥及其部下迪刺、曹儿等率军民与蒙军苦战七昼夜,方退出城池。在蒙军的尾追下,吴僧哥与军民且战且行。次年初,吴僧哥“力疲马踬死焉”,时年30岁。所迁军民受到蒙军的掳掠和杀害。后来朔州军民自发组织义军抗蒙,保卫家国。义军先由朔州人杨沃衍率领。杨沃衍奉诏南走后,朔州军民又坚持斗争三年。

元太宗十三年(1241),应州人郭志全揭竿而起,发动了反抗元统治者民族高压政策和残酷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500余人,对元统治者震动很大,元西京留守兼兵马副使刘柏林派其子刘黑马率军前来镇压。起义军与元军周旋数日,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经由北京、大同攻占朔州之后,迫令朔州人民交粮薙发。以交粮、薙发者为顺民,违者便是叛民,处以大辟(即砍头)之刑,或连坐亦被处斩。朔州城乡人民由卢、蔚两大家族领导,不交粮,不薙发,万众一心,一齐反抗。顺治四年(1647),辽东生员王家珍来朔州任知州。王家珍一上任,以异常残酷的手段,推行高压政策。朔州人民强烈反抗,流民在朔州西山一带经常商讨对策,并派人与吕梁山区的农民军取得联系,准备里应外合发动起义。

顺治五年(1648),大同姜瓖反清后,派军攻占井坪,右玉起义响应。姜派姚举攻朔,朔州军民起义响应。次年,多尔衮派军攻朔,破城后,将全城人民驱赶至城中心阁儿洞附近。清军官吏在东城头大喊:“出东门者为义民,出西门者为叛民,义民不杀,叛民杀。”宁死不屈的朔民争先恐后出西门,结果,被杀700余人。

源远流长的马文化

黑驼山下猎马人

在朔州境内最著名的古人类,即是峙峪村北黑驼山东麓的“峙峪人”。经考证,峙峪人生活在距今2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这里的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丛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峙峪人”主要靠猎取野马为生,所以被科学家称为“黑驼山下猎马人”。可以说,“峙峪人”拉开了朔州马文化的先河。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即将长袍宽袖服装改成紧袖短衣、长裤,腰系皮带,脚登长靴,并且以骑兵取代原来的战车,利于灵活机动作战。赵武灵王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改变作战方式,使养马,骑射成风。

蒙恬筑城养马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遣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匈奴,收取河套内黄河以南地区,并动用兵民筑长城,以备匈奴。当蒙恬备胡筑长城时,因当地盛产名马,而作战又以骑兵为主。于是便在朔境筑城养马,所筑之城故名马邑(今朔城区)。

班氏以马起家

山西北部之畜牧业由来已久,尤以“代马”驰名于春秋战国之世。战国末年,秦灭楚国,楚国令尹(掌军政大权之最高官职)子文之后代,看中了山西北部的畜牧业,便来到这里取名班壹。他利用其地宜于畜牧的自然条件和百姓善于畜牧的传统习惯,大搞畜牧业。始无定居,主要活动在班氏(今怀仁县东境)一带。秦始皇末年,班壹定居楼烦(今朔城区梵王寺村),以牧牛、马、羊数千群,而富甲天下,成为山西北部第一豪门大姓。秦王朝以班姓名县,置班氏县,楼烦亦置县。班氏为代郡属县,而楼烦为雁门郡属县,故班氏之畜牧区,地跨雁门、代二郡之地。

尔朱荣以马称霸

北魏尔朱氏 “有马十二谷,色别为群”,以马起家。尔朱荣以马北朝称霸。

唐末 “代北士马甲天下”

隋唐,当地盛产名马,唐末,李克用率代北士马,灭黄巢功居第一,纵横天下,四方诸侯闻风丧胆。有“代北士马甲天下”之称。

辽金元明清的养马基地

辽代,朔州是重要的养马基地,曾一度禁朔州路马入宋。至“天祚初年,马犹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匹”(《辽史·食货志》)。

金代,据《金史·地理志》载:包括朔州地区在内的西京路,有群牧12处。大定二十八年(1189),马发展到47万。

元代,许多王公贵族在朔州地区将山地荒田,开辟牧场,甚至变良田为牧场,发展畜牧业,为元政府提供马匹等。

明清两代,朔州地区的养马业亦久盛不衰。

现今的马文化

而今,朔州地区关于马的传说故事很多,如“依‘追风’马蹄迹筑马邑城”、“尔朱荣送‘毒龙’送天下,高欢得‘毒龙’得天下”、“尉迟恭擒海马”等。

以马命名的村庄和地名有百余个,如马跳庄、上马石、下马石、马蹄沟、马营、马庄、马港、赶马道、马头山、马鞍山、马营河、马堡桥等。

新中国成立后,今朔城区南部建有以驯养军马而著称的马场(今红旗牧场前身)。近年来右玉县将赛马场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于2011年成功举办了“玉龙杯”中国速度赛马俱乐部联赛。

古人能以马起家、以马称霸,而我们当然亦应将马文化发扬光大,扬鞭跃马。

影响深远的佛教文化

众多的佛教名寺

佛教从十六国时代的后赵传入朔州,到北魏太和元年(477),平城有寺约100,僧尼2000余人。平城周围有寺约6478所,僧尼77258人。今朔州地区有著名的显明寺、崇虚寺、安福寺等。

唐代著名的佛寺有大寺庙(今朔城区崇福寺)、清平寺、天王寺、龙泉寺、觉兴寺、祖师寺、佛云寺、净土寺、佛宫寺等。

辽金时期,又有释迦塔、文殊寺、栖林寺、广福寺等。

元明清时期,朔州又有护国寺;应州又有大安寺、西天寺、永镇寺、殊海寺、普觉寺、福兴寺、洪明寺、中海寺、下生寺,至清末有寺37所;平鲁又有千佛洞寺、天门山观音寺等;怀仁又有永宁寺、天罗寺等共84所;山阴又有瑞云寺、卧佛寺、洪圣寺、得胜院寺、沙家寺等;右玉又有海藏庙、菩萨庙、观音庙、显明寺等。

众多的佛教名僧

在朔州佛教历史上,名僧众多。东晋慧远为净土宗创始人,弟慧持亦为东晋名僧。唐代窥基为玄奘嫡传弟子,有论著30余部,草疏100余本,是佛教法相宗的创立者,窥基著作传入日本,法相宗成为日本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壁峰,元末明初名僧,在应州崔家庄大安寺修持。据传言,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特殊关系。故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将壁峰召到南京,接见于奉天殿,并赐南京大天界寺给他,使其为该寺主持,亲制翰墨诗十二韵赐之。圆寂后安葬于大安寺。朱元璋令大学士宋濓为壁峰撰写了《寂照圆明大禅师壁峰金公舍利塔碑有序》。维绪,生于清末,19岁时在五台山成果巷受戒。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净土寺立戒坛,为129人受戒。在山西、内蒙、河北等地很有影响,佛教徒尊称其为禅师。大行,生于清末。1974年把自己多年积蓄的100元人民币献给国家维修应县木塔。佛教界称他为大行禅师。净如,对日军入侵五台山时劫掠珍贵文物,坚决予以抵抗。当敌人搜出碧山寺的“华严经字塔”时,净如法师冒着生命危险争夺回来,又避过敌人悄悄地将其护送至上海密藏起来。民国三十一年(1942)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入应县下庄村天王寺杀死僧众8人。恩慧和尚(青年时当过兵)目睹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出于民族愤慨,一连杀敌14人,后壮烈牺牲,群众称其为佛教徒民族英雄。

驰名的佛教文物

北魏千佛石塔,呈方形,高2.5米,共9层,上面浮雕有小佛坐像1354尊。原在崇福寺弥陀殿存放。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劫去。在搬运装箱时,原朔县城内爱国人士丁克成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藏起来。1953年又献给崇福寺。塔刹残高50厘米左右,实为一件珍品。日本战败投降后,塔身交还中国,被运往台湾,陈列在台北博物馆。现为该馆“镇馆之宝”。

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为“建筑瑰宝”,享有极高声誉。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筑设计时,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在建筑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中心立柱方式,而用双层环形空间构架,全塔逐层斗拱向上垒叠,纵横交错,相互以卯榫镶嵌穿插咬合连接而成,无一根铁钉。

1974年9月,在维修木塔时发现了辽代文物162件,其中七珍与舍利佛牙68件。佛教七珍也称七宝,即金、银、琉璃、玻璃(水晶)、砗磲(贝类)、赤珠、玛瑙。佛牙舍利在木塔二、四层各出一枚,牙根凹处镶嵌有舍利子,为佛教至尊圣物。

右玉宝宁寺有一堂敕赐镇边水陆画,为明代皇家所赐的宗教绘画,共136幅,为国家一级文物。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至初十,举行水陆道场,都要悬挂水陆画,结束后便收藏起来。

隆重的佛事活动

1936年农历十月初八日,朔县护国寺举行为期三天的“雪山会”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全县僧徒居士诵经礼佛,做枣米粥供游人及穷人食用,就食者达三百余人。

1942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崇福寺举行为期两天的“盂兰盆会”,参会僧人有从日本专程回来的日籍华人圆宏之徒道云,五台山寿冶禅师等108人。法会期间,念经设斋,盛况空前,水陆道场,规模巨大。

1990年崇福寺重新开放以来,寺内游人常年不绝。每到农历二月十九日、四月初八日、腊月初八日等佛教节日,游方僧人及当地的善男信女们来这里进行佛事活动。上殿之时,钟鼓齐鸣,香烟绕缭,弥陀殿内东西两侧,法衣整肃的礼佛人员男左女右,分班跪拜,磬钹鱼鼓,奏响优美的佛教音乐,诵经之声与唱偈之调交相起伏,梵音阵阵,经声悠扬,月台上的转经队伍,婉若游龙,颇有声势。

2006年9月5日,佛宫寺释迦塔举行建塔950周年庆典。善男信女以及各阶层人士齐聚城内参加欢庆的有10万余人。应邀前来的慧礼法师、南非慧宽法师,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大德高僧和四方僧众千余人参加了庆典和佛事活动。在庆典活动中,举行了中华龙应大钟揭幕仪式。大钟撞108响的同时,950名僧人居士同唱《宝顶赞》,祝福明天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应邀来的嘉宾礼瞻了佛家至宝佛牙舍利和七珍八宝。此次旷古盛典,是朔州佛教文化举世瞩目之盛举。使当地之佛教事业以崭新面目出现,使佛宫寺释迦塔更加享有世界声誉,使释迦塔佛像内出现的佛牙舍利成为举世释家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