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到上海有多远?最快需要多长时间?:杭州到上海高铁价格是多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3-05-02 21:02:00  浏览次数:9

杭州到上海高铁价格是多少

从杭州到上海有多远?

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近日,关于“杭州到上海15分钟”、“每小时1000公里!第一条超高铁要来了吗?”这篇文章在网上爆发。许多网友已经开始想象这种类型的网友。飞速的感觉了!

但记者的采访发现,这只是人们的美好前景。“超高铁”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需要很长时间,真正落地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问题。

人们之所以关注“超高铁”,是因为航天科技集团举办了“高速飞车”主题科普展,透露正在开发的“高速飞车”取得了新的进展,最近完成了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速公路将磁浮技术与低真空技术相结合,可实现超高速运行。此前,试验队已在非真空条件下完成超高速磁浮和电磁推进试验,速度达到每小时623公里。接下来,团队将在试验线上进行更多的试验。未来的目标是希望“高速飞车”能够实现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

一些媒体表示,中国工程和铁路研究人员表示,最有可能在上海和杭州之间建造第一条“超高铁”线路,这条150公里长的真空隧道将允许磁浮列车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行驶。

经过网络的放大,不少人误以为沪杭“超高铁”真的要来了。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交通规划领域的相关教授,他说:当研究人员讨论技术着陆的可能性时,并不意味着技术很快就会着陆。

磁浮技术与真空轨道相结合,理论上可以跑出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但在线列车的速度还没有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同时,短距离试验线不能等同于数百公里的真实轨道。

“测试在线已经成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示范线来进一步证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要进行项目规划,首先要通过可行性研究、精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过程,不仅要验证技术是否成熟,还要考虑环境保护、经济等实际问题,只有通过才能真正建设。”

磁浮列车与“超高铁”

磁浮列车是一种由磁浮力驱动的列车。由于轨道的磁力使列车悬浮在空中,运行时不需要接触地面,只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因此,高速磁浮列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0公里以上。

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就提出了电磁悬浮理论,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浮列车专利。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日本等国开始开发磁浮运输系统。

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浮列车线路在上海建设运营,但最初使用的是德国技术和车辆。2003年,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始运行,2006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条线路总长30公里,单程8分钟。

美国SpaceX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首次提出了“超高铁”的概念,以“真空管道运输”为理论基础,集成磁浮 低真空等技术,列车时速可达600公里至1200公里。2020年11月8日,马斯克合作企业维珍超级环公司首次对其超级高铁进行载人测试。当天的测试在一段500米长的管道中进行,最高时速达到172公里,测试时间为15秒。

磁浮技术的发展及短期阻碍

无论是高速磁浮列车还是“超高铁”项目,国内外都在加快探索。据业内人士介绍,根据不同的技术原理,磁浮可分为永磁悬浮、电磁悬浮、电动悬浮、钉扎磁悬浮(即高温超导磁悬浮),其中,电磁悬浮还包括低温超导电动悬浮和永磁电动悬浮。在我国,目前已形成三条高速磁浮技术路线,以中车四方和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常导技术,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高温超导技术,以及以中车长客和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温超导电动技术。

2019年,中车四方牵头开发的600公里样车下线,成为时速600公里样车,成为世界上第一套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2021年7月20日,其整车在青岛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能力。

2021年1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学开发的高速磁浮工程样车在成都下线。这是中国开发的第二辆高速磁浮列车,也是中国开发的第二辆高速磁浮列车世界上第一款采用高温超导技术的1:1磁浮工程样车

2023年3月31日,由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第一次悬浮运行后,系统还可实现自悬浮、自导向、自稳定。

记者了解到,线下高速磁浮列车均为样车或试验车,需要在实际路段进行试验验证,不断完善技术。目前,现有的试验线路包括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165米高速磁浮样车验证段、200米全要素高温超导磁浮交通试验线、山西大同航天科学技术研究院210米低真空管道磁浮试验线、同济大学原支持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1.5公里试验线。这些试验线相对较短,不能进行长距离试验。

据悉,2020年,中车四方的高速磁浮列车在同济大学进行了试验,当时列车的最高时速只有55公里。中车四方副总工程师丁三三曾表示,由于试验线只有1.5公里,磁浮列车无法在如此短的距离内加速到几百公里。正式试验线至少需要50公里。长距离试验线的缺乏也成为磁浮技术短期发展的障碍。

磁浮线纳入多项规划研究

“超高铁”将率先在沪杭落地

中国是一个更加重视磁浮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国家。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合理安排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的研发。参与编制大纲的交通部人士曾告诉媒体,600公里磁浮项目放在大纲的“科技创新”项目下,定位为未来发展方向和科技创新研究,不一定是大规模应用,而是技术储备。

2019年12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交通项目表示,长三角将积极审慎地开展沪杭磁浮项目规划研究。

2019年11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广深高速磁悬浮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招标公告。规划研究透露,每小时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可能应用于广州和深圳的第二条高速铁路。深圳市政府表示,广州和深圳高速磁浮目前只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尚未批准。

浙江省于2020年4月发布的《浙江省》《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2021-2050)征求意见稿》提出沿海高铁、沪杭磁浮等1000亿项目。草案还强调,沪杭磁浮是2050年的长期前景,属于研究规划项目,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时间。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其中,中国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两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同时,文件还提到“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

同年3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交通战略规划政策项目计划的通知》,还明确提出“京沪磁浮高速铁路工程研究计划”。

除此之外,成渝、海南、云南、安徽等地区也发布了相关计划。地方政府希望第一辆速度为600公里的磁浮列车能在家里着陆,但事实上,这些计划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处于研究和论证阶段。

因此,说“超高铁”将率先在沪杭落地,缺乏依据。

着陆时要考虑实际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要真正实施新技术,还必须考虑许多实际问题,如操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磁浮列车在超高速运行状态下,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必须有可靠的救援方案,并进行实验和试验。

此外,国内高铁网络非常发达,正在建设的新线路很多。在此基础上,磁浮项目的建设必须考虑是否有足够的乘客需要新的交通方式和新的线路来运输。

当然,现实属于现实,但即使短期内不能实施,中国也不能落后于人们对尖端技术的探索,需要技术储备。“星海的探索不应该太功利,你可以从长远来看,未来,如果“高铁”的速度真的能超过每小时1000公里,它可能不再是高铁的标杆,而是飞机的标杆,甚至是洲际旅行的新模式。一位学术专家说。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稿

作者:王力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