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相应的育儿重点。
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阶段。
这个看似不大不小的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非常关键的成长阶段。
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一定的规律。
抚养孩子要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果家长能把握好每个年龄段的育儿重点,孩子就能脱颖而出。
01 一年级-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个人独立性
很多人说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很重要,这确实没有错。
但事实上,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很重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可以把这里的七岁看作是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
如果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那将与他未来几年甚至未来一生的发展有关。
七岁儿童有自己固有的心理特征。
例如,七岁的孩子不再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他们开始非常关心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看法。
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学习独立性、工作独立性和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能在一年级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有利于后续的发展。
鉴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关心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很有帮助。
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例如,如何陪伴儿童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阶段培训目标,最终目标是帮助儿童实现不陪伴和独立学习的目标。
独立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孩子不会过分依赖父母。
02 二年级-重点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当孩子上二年级,差不多八岁的时候,就需要把“是非观”的培养提上议事日程。
从此,孩子要初步树立“是非观”,明确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建立“是非观”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将决定孩子未来的道德品质。
比如最近热搜的“金华两母女插队被制止当场发怒”网络事件,至少暴露了这两母女小时候缺乏“是非观”教育的问题。
与七岁的孩子相比,八岁的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也非常关心别人的评价。
因此,作为家长,一方面可以通过“亲子阅读”、“聊天”等渠道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安全需求;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孩子的“是非观”。
03 三年级-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很多孩子三年级成绩大幅下降,陷入“三年级现象”危机,这也成为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这两种习惯的缺失会导致孩子的学习能力低下。
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阅读习惯,事实上,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到三年级,我们应该进入巩固和巩固这些好习惯的阶段。
当孩子真正养成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时,伴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将为下一个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04 四年级-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独立成长
四年级是中高年级的过渡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上升,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敢于质疑自己认为错了什么。
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不喜欢父母把他们当作孩子,也不愿意被父母过度干涉和管教。
因此,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方面,否则,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变得越来越爱顶嘴。
具体来说,家长要遵循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独立成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
05 五年级-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五年级儿童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也开始增强,开始关注成绩,尤其是崇拜优等生和学霸。
这使得一些五年级的孩子非常关心自己的成绩。一旦成绩不理想,往往会出现模仿家长签名、虚报考分等不良行为。
此外,许多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叛逆迹象也开始出现在他们身上。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需要彻底改变过时的做法,让孩子空谈,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和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
06 六年级——引导孩子做好初中的心理准备
六年级时,孩子们陆续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关注异性,自主意识处于整个小学最强的阶段。
当然,现阶段的孩子大多在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条件地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权威,这使得许多教师和家长往往感到无力地教育孩子。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要转变角色,比如引导孩子成为朋友,帮助孩子调整学习心态,为初中做好心理准备;经常与孩子平等沟通,赢得信任;在原有“是非观”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等。
结语
抚养孩子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实际教育问题,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
家长要在了解7-12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好各个阶段的育儿重点,让孩子脱颖而出,真正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