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砂锅烧造技艺——张富明:兰州好吃的砂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3-05-02 20:54:41  浏览次数:9

兰州好吃的砂锅

兰州砂锅

烧造技艺

兰州砂锅烧制技术项目是2011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砂锅是陶器的一个分支,属于加砂粗陶,陶器烧制在我国已有万年历史。兰州砂锅具有新石器时代“陶罐”的重要特点,是用原来的篝火炉烧烤而成。可以推断,它是原有篝火炉烧制工艺的延续。兰州砂锅的烧制起源于七里河区阿干镇和八里镇。1739年,有记载说:“见居民以陶为业,墙脚屋脊均为优质装置。”。解放前,该地区有20家或30家砂锅车间,解放后改造成“耐火材料厂”,现在没有制作砂锅,只有个别家庭车间根据用户需求断断续续地定制。

兰州砂锅的特点是纯手工制作,师徒传承。虽然产品粗糙简单,但非常实用。解放前,兰州著名艺术家李海舟曾在《砂锅谣》中称赞其优势:“兰州砂锅,著名县;坚固耐用,轻盈灵活;不裂不炸,无砂眼;烹饪快熟,炖肉腐烂;煮汤,颜色不变;滚米汤,香甜;炒鸡蛋,嫩新鲜;煮茶和煎药,颜色和味道。”

其生产工艺分为:拌料、制坯、上釉、烧制四个工艺。依靠工匠的技能和经验,没有任何机械工具的帮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纯手工制作的特点,是我国民间烧制工艺的“活化石”。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机械产品充斥着家庭和市场。这种原始产品因其粗糙和笨拙而失去了过去的辉煌。然而,作为祖国民间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保护和继承是非常必要的。

兰州砂锅烧造技术传承人-张富明小传(市级)

01

张福明,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现为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岘口子村农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继承人。

张福明从记事起,家庭条件很差,经常被食物和衣服困扰,上学到四年级辍学,加上父亲病重,他开始捡垃圾、粉刷墙、零工等,不幸的是,1984年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家庭支柱,身体突然崩溃,家庭负担突然落在他和哥哥身上,哥哥开始出去谋生,家里的一切都给了他,当时他知道父亲不在,他该长大了。

张富明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1985年毅然决定到阿干镇砂锅厂学习砂锅制作技艺。兰州砂锅的主要生产基地在阿干镇。我们的祖先经常谈论砂锅的制作方法。慢慢地,他对制作砂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老一辈人慢慢学习。1986年,村领导邀请耐火材料厂的王德武师傅在村里做砂锅。张福明请王师傅为师学习。掌握了这门手艺后,他在后院建了一个窑,买了一个必要的工具来烧砂锅。闲暇时,每年可烧五次窑,共烧两三千个砂锅。

看似简单的砂锅,其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首先煤矸石和泥浆,反复提高灵活性,然后堆一层塑料,加一层布,闷一段时间,煤矸石泥柔软,可以做砂锅坯,取适量泥制成圆饼,然后在所需的圆柱形模型上摊开,均匀放置,旋转模型用木板均匀敲击,必须掌握强度,敲击成砂锅形状,切下毛边,取下,晾干后涂上一层釉料,将各种砂锅完全晾干,然后放入地炉中燃烧。烧砂锅的地炉是用耐火砖做的,把炭砸成小块,大小均匀,几乎都一样大。在地炉里铺一层麦草,加一层柴火,然后铺一层木炭。地炉周围有设计好的通风口,两个鼓风机对准进风口,然后点火。当所有的木炭燃烧成红色时,所有的木炭都用工具均匀地摊开。这时,停下来,等待火的温度降低。铺好后,用工具拍成平面,然后逐个放下干砂锅,摆放整齐。这时,地炉上覆盖着一层盖板。盖板也是耐火材料制成的。它开始熏砂锅,直到一定程度才开始用鼓风机吹。当它燃烧时,这个炉子的砂锅至少可以燃烧三个小时,随时掌握温度。如果温度掌握不好,很容易成为废品。除非有多年的经验才能掌握温度。这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谨慎的技能。

1987年,张福明和妻子结婚后,一直在家里做砂锅。20世纪90年代末,砂锅和陶瓷行业的低迷关闭了阿干镇所有的砂锅厂。然而,张福明热爱砂锅技艺,坚持不懈地继承祖先的优秀技艺。现在他是阿干镇砂锅生产的唯一继承人,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砂锅。甚至有来自新疆、河南、北京等地的游客。

张福明以他的名声而闻名。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他做砂锅。兰州对酒店的需求更大,因为它是兰州传统烹饪肉和汤不可缺少的炊具。它的味道与普通铁和铝锅有很大的不同。

2009年,兰州砂锅生产技术经专家评审确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福明被推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继承人;2011年升级为市级,2016年由兰州市人民政府宣布为市级代表继承人。许多人通过互联网、电视和报纸进一步了解兰州砂锅、砂锅文化和张福明的精湛技艺。

张福明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愿意把自己一生学到的砂锅制作技巧传递给下一代,因为他尊重那些一生不求任何回报、默默奉献的文化传承人,因为他总是有一颗热爱家乡的心。他全面继承了兰州砂锅的传统烧制工艺,从配料、生产、釉、窑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艺,砂锅美观、坚固、实用,赢得了用户的好评,在今天的技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他坚持继承特色烧制工艺,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