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风水轮流转。
01
去年的全国增长冠军在那里西北,今年变成了东北。
根据一季度发布的最新数据,东北三省GDP增速集体跑赢全国(4.5%),吉林以8.2%的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这种场景已经久违。从年度来看,上一次集体跑赢大盘,还是在2012年,现在已经10年了。
辽宁统计部门表示,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最佳水平,GDP增速达到最佳水平自2014年以来,首次高于全国;连续12个季度工业增速低于全国后,首次高于全国。黑龙江GDP,是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季度增长率,第二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一次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连续两个第一季度击败全国并不容易。
去年一度受到疫情影响受低基数影响,吉林GDP大幅反弹8.2%,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分别高于全国23个、8.2个、2.0个百分点。
这样,省作为经济的焦点龙头城市更是如此。
在东北“F4”(四大副省级城市)中,沈阳、大连双子星城GDP增速分别达到5.9%、5.7%,不仅大幅跑赢全国平均增速,而且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终于再次获得工业增长第一名。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沈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东北经济大幅复苏,给了很多人无限的想象。
近年来,东北地区因经济放缓、城市收缩、人口流失、经济拥挤而备受争议。“西南赶超东北”这种说法更是不绝于耳。
2012-2022年,东北三省GDP增速在全国垫底,而东北三省GDP增速在全国垫底,贵州、云南、重庆借助大投资和产业西移,增速遥遥领先全国,经济总量赶上甚至赶上东北。
如今,东北回归高光时刻,能否继续辉煌?
02
地缘变化,是一个难以绕过的因素。
最新的外贸形势,可以使用“西方不亮东方亮”在欧美出口负增长的同时,俄罗斯和东盟呈现高增长趋势。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俄双边贸易同比增长50.1%,与东盟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6.1%,与美国、欧盟同比增长2%、-6.1%。
这种情况自然反映在区域经济格局上。
内地31个省份中,有24个省份实现了外贸正增长,其中大部分出口增速居前,包括边疆地区,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等。
作为中俄贸易的桥头堡,黑龙江、吉林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俄罗斯毗邻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有20多个边境港口,其中大部分位于东北部。
今年一季度,东北三省出口增速集体跑赢全国,而黑龙江、吉林则大增43.3%、23.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也难得压力东部沿海外贸大省。
其中,中俄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数据显示,俄罗斯进出口约占吉林全年进出口总额的1/8,但约占黑龙江外贸总额占比接近70%。
所以,东北亚贸易形势变化足以影响东北地区的外贸格局。
去年以来,黑龙江外贸逆势大增,创历史新高。
今年一季度,黑龙江对俄进出口总额高达490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出口飙升至97.4%。
与黑吉两省相比,辽宁的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东盟和欧盟,但日本超过美国成为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则是第五大贸易伙伴。
可见,东北亚地缘关系的变化将对东北三省的外贸格局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03
除地理因素外,东北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
东北,过去一度行动粮食、能源和重工业生产基地而存在。
如今,在三大基地中,除了主要粮食产区的地位不断提高外,能源产业还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长期限制,重工业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然而,今年一季度,东北三省工业增速集体大大跑赢全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工业同比增长7.5%、7.6%、5.1%。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些地方工业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不是传统的能源产业,而是传统的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
辽宁增长最激烈的是装备制造业,该行业同比增长21.8%,包括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而这些行业正是辽宁的强项。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正以设备制造业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借助这些产业的贡献,沈阳一季度产业增长率高达18%,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在吉林,汽车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同比增长7.8%,拉动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
吉林汽车工业作为中国三大汽车制造生产基地之一,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0%以上,而长春是汽车工业的主导地位,占工业的70%以上。
可以看出,汽车工业的兴衰,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重组,足以影响长春乃至吉林省的经济表现。
在黑龙江,设备制造业也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哈尔滨作为省会,一季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3.6%。
可见,时至今日,东北的身体,依然深深烙着烙印共和国总装备部”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都围绕着装备制造业展开。
虽然错过了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热门赛道,但在设备行业的帮助下,东北仍然可以在东北地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机械、新材料等领域崭露头角,从而创造新的可能性。
04
在国家战略中,东北地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前不久,沈阳赢得了第二个北方,第一个东北国家都市圈消息一度刷新,这被认为是东北不再缺席国家战略的重要信号。
在沈阳之前,华东、西南、华中、西北等地至少赢得了一个国家都市圈,而华北和华南地位相对超然,不需要这个名字来祝福。
和国家级都市圈一样,东北对国家中心城市的雄心必得之心,它也历史悠久。
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地理分区,只有巨大的东北地区成为例外。
因此,近年来,沈阳出台了多份文件,努力成为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当地官员甚至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表了一份文件“请批准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
然而,自2018年以来,国家中心城市还没有进行扩容,未来一旦扩张,东北肯定不会置身事外,沈阳代表东北突破的概率更高。
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国中”的名字,东北在国内的定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战略定位。战略定位。
全国一盘棋。东部大省要勇挑经济大梁,肩负起经济发展、财政转移支付、养老金统筹调整的重任。
东北地区,虽然不能再像计划时代那样独自支撑全国工业的繁荣,但在国防、能源特别是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东北为全国支撑安全屏障,自然也需要来自全国的支持,振兴东北不仅仅是东北的问题。